图片 黄帝内经_龙虎和app下载-首页**

《灵枢篇》六十六 百病始生

  黄帝问于岐伯曰:夫百病之始生也,皆于风雨寒暑,清湿喜怒,喜怒不节则伤脏,风雨则伤上,清湿则伤下。三部之气所伤异类,愿闻其会。岐伯曰:三部之气各不同,或起于阴,或起于阳,请言其方,喜怒不节则伤脏,脏伤则病起于阴也,清湿袭虚,则病起于下,风雨袭虚,则病起于上,是谓三部,至于其淫泆,不可胜数。
  黄帝曰:余固不能数,故问先师,愿卒闻其道,岐伯曰:风雨寒热不得虚,邪不能独伤人。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,盖无虚,故邪不能独伤人。此必因虚邪之风,与其身形,两虚相得,乃客其形。两实相逢,众人肉坚,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,与其身形,参以虚实,大病乃成,气有定舍,因处为名,上下中外,分为三员。是故虚邪之中人也,始于皮肤,皮肤缓则腠理开,开则邪从毛发入,入则抵深,深则毛发立,毛发立则淅然,故皮肤痛。留而不去,则传舍于络脉,在络之时,痛于肌肉,故痛之时息,大经乃代,留而不去,传舍于经,在经之时,洒淅喜惊。留而不去,传舍于输,在输之时,六经不通四肢,则肢节痛,腰脊乃强,留而不去,传舍于伏冲之脉,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,留而不去,传舍于肠胃,在肠肾之时,贲响腹胀,多寒则肠鸣飧泄,食不化,多热则溏出糜。留而不去,传舍于肠胃之外,募原之间,留着于脉,稽留而不去,息而成积,或著孙脉,或著络脉,或著经脉,或着著脉,或著于伏冲之脉,或著于膂筋,或著于肠胃之募原,上连于缓筋,邪气淫泆,不可胜论。
  黄帝曰:愿尽闻其所由然。岐伯曰:其著孙络之脉而成积者,其积往来上下,臂小孙络之居也,浮而缓,不能句积而止之,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,水凑渗注灌,濯濯有音,有寒则月真月真满雷引,故时切痛,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,饱食则益大,饥则益小。其著于缓筋也,似阳明之积,饱食则痛,饥则安。其著于肠胃之募原也,痛而外连于缓筋,饱食则安,饥则痛。其著于伏冲之脉者,揣之应手而动,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,如汤沃之状。其着于著筋,在肠后者饥则积见,饱则积不见,按之不得。其著于输之脉者,闭塞不通,津液不下,孔窍干壅,此邪气之从外入内,从上下也。
  黄帝曰:积之始生,至其已成,奈何?岐伯曰:积之始生,得寒乃生,厥乃成积也,黄帝曰:其成积奈何?岐伯曰:厥气生足悗,悗生胫寒,胫寒则血脉凝涩,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,入于肠胃则月真胀,月真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,日以成积。卒然多食饮,则肠满,起居不节,用力过度,则络脉伤,阳络伤则血外溢,血外溢则衄血,阴络伤则血内溢,血内溢则后血。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,肠外有寒,汁沫与血相搏,则并合凝聚不得散,而成积矣。卒然外中于寒,若内伤于忧怒,则气上逆,气上逆则六输不通,温气不行,凝血蕴里而不散,津液涩渗,著而不去,而积皆成矣。
  黄帝曰:其生于阴者,奈何?岐伯曰:忧思伤心,重寒伤肺,忿怒伤肝,醉以入房,汗出当风伤脾,用力过度,若入房汗出洛,则伤肾,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。
  黄帝曰:善治之奈何?岐伯答曰:察其所痛,以知其应,有余不足,当补则补,当泻则泻,毋逆天时,是谓至治。


译文:
  黄帝问岐伯道:关于许多疾病的发生,都与风、雨、寒、暑、清、湿等外邪的侵袭,以及喜、怒等情志内伤有关。若喜、怒不加节制,则使内脏受伤;风雨之邪,则伤人体的上部;清湿之邪,则伤人体的下部。上中下三部所伤之邪气不同,我想知道这些道理。岐伯说:喜怒、风雨、清湿三种邪气的性质不同,或病先生于阴分,或病先发生于阳分,请让我讲一讲它的大概情况。凡喜怒过度的,则内伤五脏,五脏为阴,所以说脏伤则病起于阴;清湿之邪善于侵袭人体下部虚弱之处,所以说病起于下;风雨之邪善于侵袭人体上部的虚弱之处,所以说病起于上。这就是所说的邪易犯的三部。至于邪气在人体浸淫后的发展变化,其复杂的情况是难以数计的。
  黄帝说:我本来对千变万化的病变不能尽数了解,所以请教你,希望你把其中的道理全部告诉我。岐伯说:正常的风雨寒热,未形成致病邪气,一般是不会伤害人体而致病的。突然遭遇到疾风暴雨而不生病的,是因为人的身体健壮,正气不虚,故单方面的邪气也不能致病的。凡疾病的发生,必然要身体虚弱,又受到了贼风邪气的侵袭,两虚相合,才能发生疾病;如果身体壮实,又遇到四时正常气候,大多数人肌肉坚实而不发生疾病。所以说凡是疾病的发生,决定于四时之气是否正常,以及身体是否虚弱,若正虚邪实,就会发生疾病。邪气一般都根据其性质不同而侵袭人体的一定部位,随其处所的不同,而命以不同的名称,总的来说从纵向的分为上、中、下三部,从横向的分为表、里、半表半里三部。所以虚邪贼风侵害人体,首先侵犯皮肤,是由于皮肤的松弛而致腠理开泄,腠理开则邪从毛孔而入侵,侵入后则逐渐向深处侵犯,这时会出现寒栗,毛发竖起,皮肤疼痛;邪气滞留不散,则渐渐传入到络脉,邪在络脉的时候,肌肉可出现疼痛,若疼痛时作时止,是邪气将由络脉传到经脉;邪气滞留在经脉之时,就会出现洒淅恶寒,并经常出现惊恐的现象;邪气滞留不散,可传入并伏藏在输脉,当邪气留滞在输脉的时候,因六经之腧穴均在足太阳经,故六经之气因被邪气阻滞而不能通达四肢,因而四肢关节疼痛,腰脊亦强硬不适;邪气滞留不能祛除,则传入脊里的冲脉,邪气侵犯到伏冲之脉时,则出现体重身痛的症状;邪气滞留不能祛除,进一步传入并伏藏在肠胃,邪在肠胃的时候,则出现肠鸣腹胀,寒邪盛则肠鸣而泄下不消化食物,食不消化,热邪盛则可发生泻痢等病,邪气滞留而不能祛除,则传到肠胃外面的膜原之间,留著于血脉之中,滞留不去,邪气就与气血相互凝结,日久生成积块。总之,邪气侵犯到人体后,或留著于孙脉,或留著于络脉,或留著于经脉,或留著于输脉,或留著于伏冲之脉,或留著于膂筋,或留著于肠胃的膜原,或留著于缓筋,邪气浸淫泛滥,是说不完的。
  黄帝说:我希望你将其原由始末讲给我听听。岐伯说:邪气留著在孙络而成的积症,能够上下往来活动,这是积聚著于孙络之处,因其孙络浮浅而松弛,不能使其固定不动,所以可在肠胃间往来活动,若有水出现,则发生濯濯的水声,有寒则出现腹部胀满、雷鸣、相互牵引,所以不时有刀割样的疼痛。邪气留著在阳明经脉而成的积症,则位于脐的两旁,饱食时则积块显大,饥时则显得小些。邪气留著在缓筋而成的积症,其形状表现与阳明经脉之积症相似,饱食则疼痛,饥时则不疼。邪气留著在肠胃之膜原而成的积,其疼痛时向外牵连到缓筋处,饱食时则不疼,饥饿时则疼痛。邪气留着在伏冲之脉而成的积症,以手按其积块则手心中有跳动的感觉,举手时则觉有一股热气下行于两股之间,好似用热汤浇灌一样的难以忍受。邪气留著在膂筋而成的积,在肠胃后方,饥饿时积形可以见到,饱食后就见不到,也摸不着。邪气留著在输脉而成的积症,就会在脉道闭塞不通,津液不能上下流行,致使毛窍干涩壅塞。这些都是邪气从外部侵犯到内部,从上部而传变到下部的临床表现。
  黄帝说:积病开始发生到形成,其原因是怎样的?岐伯说:积病的开始,是受到寒邪的侵犯而产生的,寒邪逆而上行,于是产生积病。黄帝说:寒邪造成积病的病理过程是怎样的呢?岐伯说:寒邪造成的厥逆之气,首先便是足部痛滞不利,继而由足部的痛滞而发展到胫部亦寒凉,足胫发生寒凉后,就使得其脉凝涩,血脉凝涩不通则寒气进而向上侵犯到肠胃,肠胃受寒则发生胀满,肠胃胀满就迫使肠胃之外的汁沫聚留不能消散,这样日复一日,就逐渐发展形成积病。又因突然的暴饮暴食,使肠胃过于充满,或因生活起居不能节慎,或因用力过度,均可使络脉损伤。如果上部的络脉受到损伤,则血随伤处外溢,而出现衄血;若下部的络脉受到损伤,则血随伤处内溢,而出现便血,若肠外之络脉受到损伤,则血流散到肠外,适逢肠外有寒邪,则肠外的汁沫与外溢之血相凝聚,则两者合在一起,凝聚不能消散而发展成积病。如果突然外感寒邪,内伤忧思、郁怒,则气机上逆,气机上逆致使六经的气血运行不畅,阳气温煦的作用受到影响,血液得不到阳气的温煦而形成凝血,凝血蕴里不得消散,津液亦干涩不能渗灌,留著而不得消散,于是积病就形成了。
  黄帝说:病发生在内脏,又是怎样形成的呢?岐伯说:忧愁思虑过度,则心脏受伤,外感寒邪再加饮食寒冷,会使肺脏受伤;忿恨恼怒过度,则肝脏受伤;酒醉后行房,汗出而受风,则脾脏受伤;用力过度,或行房后汗出浴于水中,则肾脏受伤。以上就是内外三部发生疾病的一般情况。
  黄帝说:你说得好。这些病症怎样治疗呢?岐伯答道:审察其疼痛的部位,就可以知道病变所在,根据其症候虚实,运用补虚泄实的方法治疗,同时也不要违背四时气候规律,这就是最好的治疗原则。

上一章 返回目录

小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。



本站古典小说为整理发布,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。

Copyright © 2013-2025 龙虎和app下载 版权所有